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水产学术论文(水产专业论文题目)(3)

来源:水产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5、 长江白鲟需要洄游吗? 白鲛需要洄游 长江食物链顶端的物种灭绝了。 这是2020年新年伊始的坏消息。 必须关注这一点,而且不要让它的命运降临到其

长江白鲟需要洄游吗?

白鲛需要洄游

长江食物链顶端的物种灭绝了。 这是2020年新年伊始的坏消息。 必须关注这一点,而且不要让它的命运降临到其他物种身上。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鲣鱼是在2003年,他试图追踪鲣鱼,找到产场展开人工繁殖,但最终失去了。 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成熟,但它再也没有出现,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2020年来了,但长江白鲣鱼却没有等。

2019年12月23日,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杂志Shuming hao123 @ .com (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 )上发表的论文显示,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的特有种长江鲣鱼已经灭绝。

结论其实晚了10多年。 根据这些科学家多年的研究结果,长江鲣鱼的灭绝时期应该在2005年到2010年之间。

截至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 ) (IUCN )尚未公布长江鲢鱼灭绝消息,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仍被列为“极危”等级。

不过,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告诉青年报青年网记者,灭绝的结论还没有正式发表,但IUCN的评估已于2019年9月完成,“是否发表,不影响其科学结论”。 从1996年开始,他是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鲣鱼专家组成员。

鲣鱼是长江中的“活化石”。 这种体型较大的远古鱼曾经与恐龙毗邻。 在长达1亿50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游过白垩纪后,在恐龙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 与不朽的《整体环境科学》畅游民间传说,甚至提到了周朝的祭祀礼。 但在公元20世纪,面对人类日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被一个大水库挡住,被一个洞越来越细的渔网挡住,最终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停止了游动。

最后一条鲣鱼扭动着尾巴,拍了一阵小水花,沉入了广袤的长江

一起喝河里的水,与白海豚、江豚、中华鲟等“明星物种”相比,长江白鱀豚并不那么有名。 灭绝的消息传来后,很多人感慨说:“初见是永别。”

研究半生长江珍稀动物的危起伟教授,也只见过长江白鲛10多次。

从前,鲣鱼在长江流域很常见。 根据危伟团队的调查,20世纪70年代前后,鲣鱼的年渔获量约为25吨。 人们捕获的鲣鱼体长2-3米,体重约150公斤。 当时,鲣鱼不是保护动物,多在捕捞后吃。 1983年,鲢鱼被国务院通令列为要求严格保护的珍贵珍稀野生动物,严禁捕捞。

长江东边水漫,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鲣鱼横行,被称为“水中老虎”。 巨大,体色深灰色或浅灰色,有长鼻子,游得很快,吃其他鱼,能一口吞下重达七八公斤的草鱼。

但危起伟介绍,从1981年至2003年,除20世纪81年代初期在长江口看到过鲣鱼大量幼鱼外,我国共有210次大型个体长江鲣鱼的准确目击记录。

在危起伟眼里,白鲛是一种非常可爱、生命力极强的生物。 但是,他第一次和鲣鱼见面的时候,看到了尸体。 那是1984年,他大学刚毕业,在湖北宜昌葛洲坝附近,一头撞坏的鲣鱼被渔民打捞上岸。 死因尚不清楚,但危起伟推测,这条鲣鱼很可能与船只和水库相撞受伤。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长江鲣鱼是在2003年1月,一条3米多长的鲣鱼撞到了四川宜宾南溪县渔民的大网上,划着船进入江心激流,差点把渔船。

当时报道此事的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记者钟倩回忆说,渔民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后,当时紧急将药品从北京调拨到成都。

全世界的鱼类科学家都给危险的电子邮件地址发来了大量表示感兴趣的邮件。

被误捕时,该鲣鱼有8厘米长的伤口,但由于水流湍急,只能将鲣鱼转移到水势较缓的地方,等待专家前来。 为了让鲣鱼能用活水呼吸,渔夫们用脸盆将鲣鱼连同盆地一起浇水,捞起放入左舷,捞出右舷,继续走几公里的水路。

当晚,平静在网箱里的鲣鱼“推心置腹”地走了起来,正在赶路的危起伟在里指导。 鲣鱼为了保证正常的呼吸,必须人工帮助身体。 在场的6名渔民听到后,跳进腊月冰冷的河里,整晚帮着鲣鱼,它的鳃正常张开,再次进食。

危伟赶到后发现,这是一条长3.35米、重150公斤、25岁的雌性鲣鱼,体内已有数十万个鱼。 他和救护小组决定立即缝合伤口,尽快标记并放流,实施追踪。 那时,他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要把队员的家人接到宜宾过年,想着鱼游到哪里,船跟到哪里。

为了更好地追踪鲣鱼,他们与当地水利部门合作,停止了沿途挖沙船的工作。

此前,2002年12月,危起伟在南京遇到鲣鱼,人工养殖29天后,鲣鱼撞到池里的管子,意外死亡。 这次,他不敢再冒险了。

文章来源:《水产学报》 网址: http://www.scxbzz.cn/zonghexinwen/2022/1212/1362.html



上一篇:水产教学论文(水产学报论文)
下一篇:外行人却不懂常常被欺骗的(水产学杂志)

水产学报投稿 | 水产学报编辑部| 水产学报版面费 | 水产学报论文发表 | 水产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产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